首页
> 政务版 > 政务信息 > 发展规划 
政务信息  
发展规划 
讲话文论
计划总结
工作进展
财政信息
应急管理
统计数据
 
 
发展规划   
宁波市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专题报告
发布处室: 信息产业处 ?发布日期:2017-12-08 ? 来源: bet28365365体育在线 ?阅读次数:
【文字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2016年,我市围绕“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健康养生”的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建设和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深入挖掘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有效促进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

一、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情况

围绕调优结构活一产、巩固提升联二产、多元发展促三产的思路,不断调好调优调顺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了农业生产得到更好发展和农业一二三产的进一步融合。

(一)做优一产,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规模生产,筑产业之基础。在优化粮食产能的基础上,推广运用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做优做强榨菜、杨梅、水稻、水蜜桃、水产品、蔺草、茶叶、创汇蔬菜、獭兔等优势主导产业,积极调优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2016年,我市早稻、晚稻、单季晚稻单产分别达到453公斤、540公斤、558公斤,均刷新历史记录,并被省政府评为“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市金奖;应用新型农作制度模式的“万元地”面积超过40万亩,标准化、生态化的“两化牧场”达到400多家,生猪规模化程度(年出栏500头以上)达到79.1 %,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在慈溪杭州湾、余姚滨海、宁海东部、象山大塘港等地,分别形成4个面积10万亩以上、核心面积2万亩以上的主导产业集聚区,2016年底,全市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均达到69%,居全省第一。

2.科技支撑,增生产之效率。牢牢把握农技服务、现代种业和“农机换人”三大重点,整合各方资源,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种业。2016年,全市种业产值超过20亿元;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推广面积450万亩,遍及江西、广西、广东等9个省,市种子有限公司跻身全国水稻种子销售十强;微萌种业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瓜菜种业企业。二是着力优化农技服务。围绕主导产业,全市组建了粮油生产等七大科技创新团队,基本建立“市级首席专家+科技推广团队+县级农技推广中心+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技推广体系。落实大学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三是持续推进“农机换人”。在巩固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特色产业的全程机械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面启动了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2016年,全市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7%,粮食机械化烘干保障能力达75%,均为全省第一。

3.生态发展,走持续之道路。坚持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绿色发展方向,以生态循环、标准生产、安全监管为重点,不断提升农业生态安全水平。一是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按照“清洁化生产、减量化投入、资源化利用”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目前全市已有1个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鄞州)、9个示范区和78个示范主体,3个省级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县(慈溪、奉化、鄞州)、1个省级整县制推进美丽生态畜牧业试点县(慈溪)、1个省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鄞州)。2016年,全市化肥、农药用量分别比上年减少2100吨和210吨,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9%以上。二是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市有2个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县、33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70%以上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生产档案。全市有“三品一标”农产品1302个,产地面积190万亩,“三品一标”面积占比达53.3%。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追溯、标准和社会共治等“五大体系”,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2016年,我市成功列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名单,奉化市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奉化、慈溪、象山成为省级放心示范县;全市共抽检农产品1万余批次,总体合格率98.2%,没有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做强二产,壮大产业发展主体。

1.培育各类农业主体。到2016年底,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1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39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超过80家。全市家庭农场总数近4000家,其中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63家;农民合作社总数2600余家,其中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25家;有新型职业农民近5000名。全市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18个,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700余家。评选产生了海通食品集团等十强农业龙头企业、余姚市田螺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余姚市黄家埠君飞水产养殖场等十佳家庭农场,农业经营主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得到了增强,

2.推广多种联接模式。扶持推广“订单农业”和“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农户”、“服务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着力构建种植生产为基础,加工销售为延伸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据对249家农业龙头企业统计,2016年发展种养植业生产基地262.82万亩,全年收购农产品901.62万吨累计金额267.3亿元,吸纳农民就业19.4万人,联结带动农户126.4万户。如海通公司将40多个家庭农场(面积15000亩)发展为与公司关联紧密的加盟农场,实施“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统一培训、统一用药、统一收购”的“五统一”管理,导入农残控制体系和TBS可追溯体系,进行无公害认证、出口基地认证、GAP认证,实现标准化种植与生产。

3.提升生产加工水平。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入实施农业主导产业提升行动,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中有加工经营型企业206家,有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7家,全国主食示范加工企业1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3个,农产品加工已涉及粮食、饲料、蔬菜、肉食、蛋品、水产、牛奶、花木、水果、茶叶、竹、木、蔺草加工等十几个个行业,农产品加工处理率达67%,建成慈溪蔬菜、余姚榨菜、奉化毛竹、宁海柑桔等4条“十亿级”的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优质稻米、雪菜、蔺草、茶叶、水蜜桃、蓝莓、牛奶、水产品等全产业链也快速发展。

(三)做活三产,拓展产业发展链条。

1.“自主商标+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价值链。以质量强市战略为引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鼓励我市农产品创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宁波市名牌产品等国家、省、市品牌,连续8年开展浙江省、宁波名牌农产品评选活动,到2016年底全市共有省、市名牌农产品140多个,位居全省第一。同时,积极推进原地产标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余姚榨菜、象山梭子蟹等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2.“互联网+销售”,延伸销售链。积极适应“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形势,通过搭建电商销售平台,推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逐步打开网上市场,网上销售额逐年增加。慈溪市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服务”为原则,扎实推进农产品电商平台和农业创新产业孵化园区建设,融合农业品牌资源组建“易购吧”农产品电商平台,涵盖杨梅、茶叶、蜜梨、果蔬等80余类特色农业品牌,实现网上销售额近亿元。北仑的“我市农民”成为了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佼佼者。天胜农牧自建网上销售平台,开展农产品自主配送到家,致力打造“美味农产品+互联网”营销售新业态、新模式。

3.“休闲+文化”,拓展产业链。大力实施“多彩农业、美丽田园”建设行动,着力打造洁化、美化、彩化的美丽新田园。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产业特色、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等山水人文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新型业态。2016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接待游客4197.5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41.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2%和22.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572元,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二、进一步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

(一)加快农业“三区”建设,促进多功能拓展。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原则,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产业特色和生活习惯,统筹区域布局,找准目标定位,确定不同发展方向,做到点、线、片相结合,串点成线,打造精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中的基础作用,加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设,强化供求信息、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有效形成整村整组整畈连片集中长期流转机制。以农业“三区”(都市农业示范区、主导产业集聚区、粮食蔬菜生产功能区)为平台,将休闲观光农业作为的一项重点建设内容和扶持方向,深入融合农业生产、文化、旅游功能,进行试点、创新、示范,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建设100个左右都市农业示范区、4万亩蔬菜生产功能区,开展3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标准化建设。其中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按照“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的目标和“养胃、养眼、养肺、养脑、养心”的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主体培育为核心,结合乡村旅游,打造都市农业精品线路、特色产业带和优势产业群,努力把都市农业示范区打造成优质产品的主产区、宜居城市的后花园和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区。

(二)加大经营主体培育,推动深层次融合。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关键,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合作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文化、科普、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探索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等新兴业态,从传统种养业拓展到加工、服务、金融等领域,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涉农专业学历教育、职业农民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围绕特色产业,建立省级农民田间学校,深化“高校+农民培训机构+基地+农户”的培训方式,推进农民培训由低层次和分散性培训向中高级和系统性培训升级。加强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创业就业,壮大职业农民队伍。二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业大户、青年农民、返乡农民、复员军人、大学生等兴办家庭农场,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评选。深入实施农民合作社提质工程,加强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鼓励合作社开展以产业为纽带的联合与合作。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等措施,着力提升家庭农场集约化生产能力、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和龙头企业加工营销能力。三是推进农业服务社会化。完善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大力培育专业化、公司化的现代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以农机作业、沼液配送、统防统治、烘干储藏、农产品安全检测等领域为重点,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服务领域。

(三)加强市场开拓力度,实现全方位销售。一是发展好传统平台。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批发市场的对接,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定制配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设直营店和连锁店,积极与大型连锁超市、流通企业对接,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影响力。二是开辟好网上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施“电商换市”,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辟网店,或自建电商平台,积极抢占网上市场。三是加大品牌建设。鼓励宁波优质农产品创建市级、省级、国家级品牌,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市为引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挖掘本地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形成有名气、有文化、有品质、有历史的宁波特色农产品品牌,围绕品牌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四是加强展示展销。结合各类境内外农博会和展销会,通过多种手段推介、宣传本地特色的农业品牌,培育、整合、打造一批在省内、国内叫得响的、有宁波特色的名牌、名品,促使宁波名特优新农产品能走得出去,叫得响亮,吃得放心。

(四)围绕加工水平提升,创建全产业链。发挥领军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链为目标,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产品加工的技术革新,集成农业全产业链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实验设备等资源,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加强核心主体的科研开发应用中心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研发行业关键工艺和设备,挖掘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空间布局,完善农产品加工园区配套设施,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以规模化、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加工型农产品全产业链为母链,横向拓展,纵向提升,打造一批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业全产业链。

(五)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完善科技人才流动政策和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深化实施全市基层责任农技员制度,建立农技人员“跟踪科研、学习技术、快速应用”的长效机制,每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000名。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人才合作,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开展市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奖、 “优秀农技人员”、“优秀农业成果奖”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农技服务的能力。继续实施大学生在农业生产领域创业就业扶持,引导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引进科技人才,加快全市社会化农技推广队伍的培育。

(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大数据应用。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农业首席专家、农业产业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作用,开展农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强良种、良法、良田、良机的集成配套研究,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围绕农业主导产业、优势农产品和全产业链的发展,开展宁波市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推广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万元地”、水旱轮作、立体种养等高效生态模式。推介农业主导品种,提高主导品种覆盖率,推进农作物品种结构优化。实施种业强市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加强新型智能农业设施装备引进和推广,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促进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进定向、定量、定制生产的精准农业发展。建设宁波农业云平台,健全市、县、乡镇三级互联互通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形成“互联网+农业科技”线上线下融合的农技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引导农业经营主体与电商平台对接,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农产品销售网络。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帮助信息 | 版权信息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管理制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